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在“中國紡織生態文明萬里行——走進魯泰”活動上表示,作為中國最傳統的制造業之一,中國紡織行業在需求疲軟、產能過剩、人口紅利消失等現實情況下,亟待轉型升級。而通過綠色生產、智能制造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然成為眾多紡織服裝企業不約而同采取的統一行動。
紡織服裝業
開啟“智能紡”模式
“自動穿筘機每分鐘可穿140多根紗線,其工作效率是人工的8.6倍,且保證了質量。”在山東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副總經理張建祥指著一臺從瑞士進口的自動穿筘機對記者介紹,“目前,公司已擁有自動穿筘機43臺(套),自動穿筘比例占到總量的94%以上,減少了1200多人的用工計劃。穿筘崗位真正實現了‘早班有人,中班少人,夜班無人’的夢想。”
北京現代產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彭劍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中國制造2025”,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拼人力、拼資源、拼生態的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包括紡織企業在內的傳統制造業,要想抓住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機遇,必須要實現創新驅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服裝行業的融合。
據張建祥介紹,為了搶占“智能”制造的新高地,實現智能生產,魯泰通過在關鍵工序、重點裝備和特殊崗位上推行智能制造,逐步實現裝備智能控制、產品在線檢測、生產流程信息化管理。在提高勞動效率的同時,更是讓員工從艱苦、繁瑣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除此之外,魯泰還在紡紗工廠推行了“E”系統,將紡紗工藝數據等信息通過實時監控,實現了故障統計及預警、車間生產狀況實時告知等功能,構建了高效的智能制造模式,推動了傳統企業向“智慧企業”的轉型。
而在廣東佛山的愛斯達服飾有限公司的制造車間內,其自主研發的智能激光雕刻裁剪一體機則能在18秒內能裁剪好一條牛仔褲、3分鐘可完成洗水效果……生產效率得到大大提升,成本也大大地降低。
在愛斯達創始人樊友斌看來,智能制造是傳統服裝行業未來轉型的必然之路,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
愛登堡(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啟明認為,在“用工荒”、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智能制造的變革是傳統制造業走出當下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夠助力企業提高利潤率,增加核心競爭能力。“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使用智能技術,而這也是傳統服裝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之路。”
智能化
遇“資金”與“人才”瓶頸
彭劍彪認為,新常態下的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產業來說,傳統的資源消耗以及勞動力持續投入發展模式已經行不通了。然而,要讓行業內的企業采用更多的智能化技術,向智能制造縱深發展,顯然步履維艱。
據權威部門調查顯示,約有71.1%的企業認為,當前發展自動化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成本太高。據對已經完成“機器換人”改造企業的調查,有超過一半的企業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這不是一筆小數目,加之近年來企業融資成本上漲、融資難等因素,讓企業對機器換人望而卻步。
同時,在龍峰紡織副總經理施曉輝看來,企業設備升級了,一線人才也要跟著升級,只有實現人的自動化與機器的自動化有效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精益管理,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運營成本。
“缺乏高素質的人才也是當前紡織企業所面臨的瓶頸問題。”浙江一家紡織企業的負責人對記者坦言,“引進了智能設備,對高級技術人才以及設備維修維護人員的需求也就隨之而來了。但就目前紡織企業現有的一些員工來看,仍然是以傳統生產線操作工為主,能夠熟練掌握智能設備的技術員工較少。即使引進先進設備,人才的斷層也不能讓企業的智能制造優勢發揮出最大效能,達到預期的生產效益。”
“目前可能有很多紡織服裝企業對于智能化改造持觀望態度,怕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對于那些有條件進行智能化改革的企業來說,應該有革新的決心和魄力,吸收一些走在智能制造前列的企業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酌情進行借鑒。”彭劍彪表示。打破資金和人才匱乏瓶頸,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生產效率,是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