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年工業增加值超250億元、從業人員達數百萬人的傳統支柱和重要民生產業,一邊是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大,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創新驅動力不足是湖南紡織業的真實寫照。
面對現狀,湖南工程學院紡織工程學位點主動服務現代紡織產業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需要,與企業合作開展生態紡織技術攻關,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不僅幫企業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而且培養出大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助力湖南紡織業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校企共建研究生實踐教育基地
湖南紡織業要實施“綠色戰略”,培養行業發展所需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是關鍵。但現實是:全國每年本科以上紡織工程專業畢業生只能滿足需求的六分之一,紡織領域的研究生尤為不足。湖南工程學院紡織工程學位點負責人汪建華介紹,通過研究行業需求、科學設計方案,湖南工程學院牽頭建立了“生態紡織材料及染整新技術”湖南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生態染整”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實踐教育基地。今年7月,學校與湖南莎麗襪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組建的“湖南省新型纖維面料及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得湖南省科技廳批準立項,這標志著該校在工程技術研究方面邁入一個新的臺階。
基地平臺為專業領域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優良的工程實踐環境。至今,聯合培養企業先后接受45名研究生進入企業研習和開展項目研究,并一對一安排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擔任導師,帶領研究生實戰攻關。對此,汪建華表示:“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校企合作培養紡織工程領域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機制。”
“三結合”教學模式提升實踐能力
夏志英是湖南工程學院2013級研究生,他在企業實習時,針對常用的長車退漿機在生產時不但用水量大,水、電、蒸汽成本高,而且導致特殊風格的面料無法生產等問題,一邊向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多方請教,一邊泡在工廠車間和技工師傅們一起探討,嘗試采用常溫常壓氣流染色機(拉缸機)取代長車退漿機對純棉色織物進行退漿。不但為企業節約了大量成本,而且該成果應用于產品研發還生產出了十余種不同風格、適銷對路的色織面料。在夏志英看來,自己取得的這個成果,得益于從研二開始扎進企業“真刀真槍”地實踐了一年多,學校和企業導師進行了全方位的聯合指導。
湖南工程學院研究生工作處李小華處長介紹,學校針對紡織工程碩士的培養,采取的是“三個結合”模式: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校與企業相結合、工程教育與人文精神培養相結合,積極整合社會、行業、企業力量共同進行專業教育。另外,基于紡織行業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現狀,在相關課程中還增加了工程倫理學概論、工程經濟等內容,將“綠色環保”理念滲透到教學和實踐中去。
產學研合作
攻關生態紡織技術
印花毛巾是大家生活中最常見的用品了,但毛巾的生產工藝中,卻存在著水耗大、堿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等一系列問題。湖南工程學院翦育林教授、汪南方博士領銜的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科研團隊,與益陽龍源紡織有限公司合作進行技術攻關,多名研究生參與其中,經過不懈努力,終于研發出生物酶前處理技術和涂料印花工藝,同時開發了高檔沙灘巾雙面寫真印花及清潔生產技術成果,這一成果在節能減排、穩定生產質量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據統計,項目技改完成后,該公司每噸毛巾綜合能耗(折標煤)由1.88噸減至1.61噸,而產能卻提高了30%,每年新增含稅銷售收入3328萬元。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企業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不但為公司的綠色發展注入科研力量,特別是培養出一批能獨立承擔項目、懂技術會管理的人才,他們是企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
扎實的理論功底、過硬的動手技能,讓該校培養的紡織工程研究生在業界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